很多人对于高校的辅导员的工作都是不太了解,不知道辅导员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或者他们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大部分人认为辅导员就是每天闲着,无所事事,没有什么成就。对于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一下关于辅导员的各种问题,我们大家要仔细的看看就懂了。

1.辅导员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麦可思对中国“2015届高校毕业生认为母校的学生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多选)”的研究发现,2015届大学毕业生认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本科:53%;高职高专:48%)。网上抱怨“一学期见不到辅导员三次,不知道他/她整天在忙什么”的学生并不在少数。那么,高校管理者及学生工作部门是否清楚辅导员的时间究竟都去哪儿了呢?对于学生一年见不到辅导员几次的问题,如何解决是好?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首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组在2014年实施的“首都高校辅导员职业现状调查”数据显示,辅导员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安排为:学生日常管理和学生事务平均19.78小时,学生教育平均6.75小时,学生咨询服务平均6.58小时,参加学生活动平均5.15小时,开展深度辅导平均5.96小时,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平均2.63小时,其他行政事务平均8.92小时,其他工作平均5.38小时。(《光明日报》,2015-07-23)

通过该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投入较大,且事务性工作占比较大,导致他们直接投入到学生教育与咨询服务方面的时间被大幅压缩。另外,一名辅导员往往需要面对三四百名本科学生,这也是造成某些学生一学期见不到辅导员几面的原因之一。

2.辅导员的尴尬谁人懂?

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高校管理者及学生工作部门也许听说过“上头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就是那一根针”的比喻。而对于这种形容,在新疆某大学从事辅导员工作已有5年时间的高老师,在与本文作者交流过程中感慨道:“工作中确实如此!我们经常说(自己)是受苦的小媳妇儿,上面的‘婆婆’太多了。有些是辅导员的分内工作,如奖助困贷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头绪杂乱,再加上其他部门一些没主儿的活儿都摊给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辅导员,所以也就造就了‘万能的’辅导员。”

由于被大量事务性工作挤占,辅导员直接投入到学生教育与咨询服务方面的时间确实会被压缩不少。但武汉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李勤(分管工作其中包括辅导员队伍建设)认为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工作的确是上头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但针下面伸出来还应是千根线,因为要对应不同的学生,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所以不能用大一统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

另外,高校还需注意的问题是,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定义,“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而与本文作者交流的数位辅导员们却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感受:缺乏职业认同,常常处于教师身份难实现的尴尬境地。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辅导员徐喜春列举了摆在广大辅导员眼前的“三座大山”:第一,辅导员在课时保证上很难真正意义上实现。很多辅导员只能兼任“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公共课程,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践优势或者专业特长开设通选课。第二,辅导员职称评聘虽然部分省市单列,但是其实对于论文课题的要求还是特别高,辅导员很难真正意义上符合标准,这从当前辅导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中可以得知。第三,辅导员教师身份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在学校里面,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专业课授课教师,都会简单地将辅导员当作一个纯粹的行政人员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