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差》读后感
《落差》内容简介:本书是法国艺术史家于贝尔?达弥施有关摄影与电影研究成果的汇总,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摄影的本质,同时提出一个一直萦绕着他的问题:摄影是没有历史的,或者说,由于摄影的本质,不可能存在一种摄影史——哪怕在纪念他所崇敬的瓦尔特?本雅明撰写的《摄影小史》时,他也多次重申这一问题;第二部分,分述三种不同的摄影实践,包括曾经昙花一现的立体视像、法国当代作家兼摄影家德尼?洛什的创作,以及加拿大多才多艺的全能艺术家迈克尔?斯诺的作品;第三部分专门讨论“建筑摄影”这一特殊类型;第四部分探讨运动的图像,也就是电影中的影像,最终提出一个“节奏-影像”的概念,与德勒兹的“时间-影像”与“运动-影像”相映成趣。
落差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 我们必须认识到,摄影不仅仅是创作者和世界之间的交流,摄影的“落差”更存在于创作者和创作者之间、世界和创作者之间、图像接收者和创作者之间,各种无意识的抵抗、干扰、触动和交流,构成了摄影的本质。因而,摄影并不一定是作者对内心世界外在的反应,也会存在创作者通过抵抗其内心世界而产生的作品,也会有为了迎合外在世界而产生的作品,所有这些作品中,影像的存在只是一座桥,真正行走其上的一对对关系。有的人通过抵抗外在世界而活着,比如阿巴斯,比如弗兰克,比如克莱因,他们的摄影风格被称为新摄影的原因不仅是因为私化的影像,还因为他们的影像不再为了外在世界而活着,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抵抗外在而存在,他们的抵抗通过摄影得以体现。这些抵抗的无意识因为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而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就如“恶之花”一般静静地开放在这个外在的世界中;有的人通过反应外在世界而活着,而且这种活着都是物质的,比如大部分的新闻摄影和广告摄影从业人员,他们拍摄的影像,工具性往往凌越于内心之上,对物象的真实或者夸大的反应是这些影像的主旨,无所谓抵抗也无所谓交流,说难听了它们只是这个世界的附庸。
落差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从物理技术方面来看,影像本身的印象是在场性,就是“当时存在”的明证。然而事实在于,在那个镜头的背后,还有另一只眼睛。一张照片是一瞬即逝的回声。它是摄影者和景象之间的一见钟情,也是观看者和照片之间的最后一瞥。然而,它与事物本身无关,我们却始终将其与事物等同。当然,这不是说摄影是一场骗局。而是说,事物并不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而那些有意或无意、自动或被动隐蔽起来的东西。于是,摄影从来都是抽象的。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矛盾的讲法。诸多领域(绘画、图像、电影、音乐、文学)、主体(创造者、接受者)以及客体(作品、事物本身)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干扰,让我们得出了一些自以为是的结论,而更进一步的,是在瞬间攫住那些碰撞与干扰,这样才有可能捕捉到一些根本性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