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内容概要:史密斯博士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这40%的快乐因素上面,并告诉我们如何去提升这40%的快乐指数。他会告诉你财富、地位以及每个人的品质对于幸福的作用有多大?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幸福感》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友:刚刚看完了《去最幸福的四国找幸福》。还写了一份关于幸福的邮件!完全是从个人的理解层面来说幸福的方面,可是本书《幸福感》,确实从宏观的角度。幸福就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根据很多调查说:第一,心理参照系。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因此,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第二,成就动机程度。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第三,本体安全感。它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这种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却不低,而有些百万富翁却整日忧心忡忡。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幸福感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寻找幸福 评《幸福感》文/落潇我们的文化史一种迷恋于消极事物的文化,我们许多的焦点都集中在报道和理解人类的消极行为形式上面,而不是集中在理解和强调积极事物上面。我们身边的媒体用那些对生活毫无益处的变态行为和猥亵细节的描述取代了当前有益的新闻,八卦、血腥等等,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生活已经奔入小康,票子在不断的加厚,但是我们是否感到幸福。《幸福感》从生活中寻找幸福的身影,同时也让我们如何去感受或者追寻幸福。在过去的2010年,我们都在讨论幸福的观点,到底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赚钱可以带来生活的享受,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可以带来内心的充实,有人说爬山羽毛球可以带给自己愉悦的心态,如果每个人都表达一句幸福的观点,可能答案会精彩纷呈,各不相同,但这些所谓的幸福都是建立在物质化的基础之上,而基于物质化上的幸福无疑是爆炸性的,这种幸福感熄灭的也相对迅速。《幸福感》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学会寻找那些非物质化的幸福之源,比如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公正和忠诚,比如每周和家人一同聚一次餐,再比如像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的:学会乐观,因为乐观主义者在每一个困难总都能看到机会。寻找幸福,则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寻找幸福的途径在《幸福感》中比比皆是。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的幸福,最好拒绝允许别人或者别的事情控制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如果我们想要追寻幸福,最好首先培养乐观的心态;如果我们期待幸福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最好首先真诚的对待朋友,用真心去关照身边的同事,因为幸福是可以传染的。寻找幸福,需要我们慢慢具备高贵的品质,拥有乐观的态度,秉持激情,富有梦想。当我们走进幸福的大门,就不再会有“我的儿子让我太不开心”的抱怨,当我们被幸福包围的时候,我们不再会有“杯子是半空而不是半满的”郁闷;当我们正在享受幸福时,我们不再会有“你不能减减肥”的直言不讳。“幸福在哪里呀,幸福在哪里……”这是一首让我不能忘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