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习惯的培养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应用题的教学,而学生的解题习惯又直接影响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呢?下面沪江小编总结的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习惯的培养,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的习惯
读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应用题能否解答成功,首先决定于学生对应用题题意的理解程度。
对于低年级学生,应用题的读题要求就是读通、读懂。读通就是读得正确、清楚、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读懂就是要能分清应用题的情节、条件和问题。条件是思维的依据,问题是思维的方向,分清条件和问题,应用题的解答就完成了一半。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让学生养成画批的习惯,有助于他们对题意的理解。中高年级学生读通题没问题,但理解题意却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有的应用题的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蕴涵的知识综合程度高,有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抽象,有的应用题的条件比较隐蔽。这些都会造成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所以,就要通过培养学生的画批能力,来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外部语言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所以,在学生学习应用题时,就要将解题思维过程外化,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读题,明确应用题所叙述的事情及其数量变化过程,分清条件与问题。再要求学生画批,即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考分析、判断的结论用文字、符号标出来。重点词、句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也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小明有45张邮票,给了小红15张后,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小红有多少张邮票?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题,找到了较大数、较小数和移动数,并画出线段图,直观、形象地表示出题中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基本上就读懂题意,弄清了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为顺利解答应用题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根据运算意义选择算法的习惯
学生在弄清应用题的事理和明确条件、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理清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正确地选择算法。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帮助他们养成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可预防他们只根据片言只语猜算法的错误做法。如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见“倍”就乘,见“平均”就除。在解应用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运算意义,从应用题的具体情节中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把应用题中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再列出算式。
如:同学们做红花158朵,比黄花多37朵,黄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就可直观看出,要求黄花多少朵,就必须从红花的158朵中减去比黄花多的37朵。列式为:158-37=121(朵)。
对于高年级学生,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隐藏的中间问题,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相关联的几个。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用分析法、综合法求中间问题,复合应用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学生认真列式、计算、检验的习惯
学生正确选择算法后,一般都能列出算式求出得数。但也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列式、计算中出现错误。因此,要训练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检查习惯,题意是否理解正确,分析是否合理,列式是否复合题意,计算是否有误等。
四、培养学生正确选择量词、作出写答的习惯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生开始解答应用题时,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往往不会选择量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指导。要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算式的已知条件中理解量词的含义,正确选择量词。另外,还要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答习惯。
上述就是沪江小编总结的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习惯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切实能够帮同学们提升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提升考试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