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依赖症的意思和发音

沪江在线词典网为您精选城市依赖症的意思及读音、城市依赖症是什么意思、反义词、近义词等信息,由影子00于2016年3月23日添加。

读音:
注音: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城市依赖症: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久居城市生活的人们,大都形成了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作风。仔细总结一下他们的生活习惯,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种城市依赖症:手机依赖症、网络依赖症、工作依赖症、整形依赖症、情感依赖症。

  城市依赖症-表现

  

  “城市依赖症”,光听名称,就能想像出它的“症状”:宁近城一寸,不下乡一丈;宁在城里苦熬,不去乡下领薪;宁在城里漂泊混生,也不到乡村干点实事;宁在城里做“黑人”(无房子、无工作、无户口),也不回原籍寻找出路……这种“病症”早已有之,比如早先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的宁上小(中)专不考大学;后来出现毕业了还赖在母校附近的漂泊一族;近几年则集中表现为在城市就不了业就转去考研,或者低工资、零工资就业也不肯转向较小城镇,在城市把自己当文盲跟民工竞岗等等,都是“城市依赖症”的具体表现。

  一边是拥挤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职人群,一边是门前冷落的小城镇用人岗位――“城市依赖症”似乎正成为一种病症,侵袭着面对就业难的大学生们。有人分析认为大学生们已经“病态到不能容忍的地步”,甚至有评论指出:“城市依赖症”正在培养“垮掉的一代”。

  作为一种就业现象,大学生更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愿意下到农村,的确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这是否就是所谓的“城市依赖症”,却是大可商榷的。我们必须承认,城乡差距之大是惊人的,人们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异同样惊人。如果用年数来表示,也许是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如果用地域来类比,一个也许已经处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另一个却仍然陷在西非的泥潭里。鉴于此,“城市依赖”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并非“不可思议”。需要担忧的不是大学生的就业理性,而是依靠公共投入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城乡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所以说,“城市依赖症”只是一个伪问题。

  城市依赖症-产生

  

  学校教育

  新东方美国升学顾问、人称“哈佛爸爸”的高燕定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家们提倡的所谓“快乐”,而是为了就业!读了大学后,变得不切实际地追求享乐的生活方式,而不能务实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就业,这样的高等教育是失败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人生目标的追求,看似是与学校教育无关的个人私务,但当它关涉教育目的的现实时,那就是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的“城市依赖症”,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力、学业管理过于宽松、社会实践课程太少都有关系。改革开放后,大量发达国家的专家、客商来华工作,那么大的生活差距一待几年、数十年,却无怨无悔、业绩斐然。一位记者采访援藏的美国青年教师,问她感觉苦不苦,她说:只要行进在通往人生目标的路上,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甚至可以忽略的。

  家庭影响

  

  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城市依赖,那么这种依赖恐怕早已在人们的思维里根深蒂固。我们常说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是鸡窝里的金凤凰,常说一定要“出去”见见世面,下乡是“体验”生活。因为在我们心中,外面的世界是精彩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选择在城市工作,因为有更优越的工作环境,有更可观的薪金,因为有更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更为开阔的视野,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更有面子。

  

  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家长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多吃苦,经常回忆自己当年上山下乡经历过多少苦难,却还是尽力给孩子提供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常听到长辈们语重心长:“不要读了四年大学到头来还是回到农村混,我们家可丢不起这个脸”。城市的家长们舍不得让孩子到农村受苦,农村的家长勒紧裤带从牙缝里抠出的血汗钱给孩子做学费,为的就是让孩子远离贫穷。学生们选择留在城市,也有给父母和家庭争光的想法。

  城市依赖症-城市依赖症的辩论

  反方

  大学生怕物质生活“断奶”

  

  出国留学就不回国,进城读书就不回乡,为了生活放弃事业的人多了,多得成了现象、成为气候时,“垮掉的一代”也就形成了――很不幸,很多大学生正加盟其中。由此可见,“城市依赖症”根本不是依赖城市,而是依赖城市养尊处优、奢侈享乐的生活:几年大学读下来,真本事没学多少,吃饭店、穿名牌、用高档都习惯了,肯德基、KTV、网吧离不了了,睡懒觉、夜生活都学会了……小城镇、乡村没有这个条件,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一下子“断奶”,他们活不下去的。

  正方

  只有“自由选择”没有“城市依赖”

  作为一种就业现象,大学生更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愿意下到农村,的确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这是否就是所谓的“城市依赖症”,却是大可商榷的。我们必须承认,城乡差距之大是惊人的,人们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异同样惊人。如果用年数来标示,也许是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如果用地域来类比,一个也许已经处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另一个却仍然陷在西非的泥潭里。鉴于此,“城市依赖”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并非“不可思议”。需要担忧的不是大学生的就业理性,而是依靠公共投入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城乡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所以说,“城市依赖症”只是一个伪问题。

  不要轻言“垮掉的一代”

  用“垮掉的一代”这个具有浓烈历史色彩的词组来称呼处于就业困境中的中国大学生,实在是不太负责任。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众多原因中的确有着结构性失业的因素。但是,“结构性失业”的苦果又怎么非得大学生独自来吞呢?简单地引导毕业生走向乡村小镇就能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难题吗?大学生就业难,从更宏观的背景看,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比如非公经济的发育依旧不足,难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比如大学招生数量的非常态“跳跃”,等等。就部分大学生而言,如果专业合适,如果志趣如愿,都是可以考虑选择离开大都市去寻找合适岗位的。而对于坚持留在都市里寻梦的青年,也不必一棍子打死,似乎留在大城市就是贪慕虚荣,留恋富贵,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城市依赖症-“大学生一族”此问题

  

  一边是拥挤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职人群,一边是门前冷落的小城镇用人岗位――“城市依赖症”似乎正成为一种病症,侵袭着面对就业难的大学生们。有人认为大学生们已经“病态到不能容忍的地步”,并有评论指出:“城市依赖症”正在培养“垮掉的一代”。

  反方

  “城市依赖症”正在侵袭大学生

  “城市依赖症”,光听名称,就能想像出它的“症状”:宁近城一寸,不下乡一丈;宁在城里苦熬,不去乡下领薪;宁在城里漂泊混,也不到乡村干点实事;宁在城里做“黑人”(无房子、无工作、无户口),也不回原籍寻找出路……这种“病症”早已有之,比如早先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的宁上中专不考大学;后来出现毕业了还赖在母校附近的漂泊一族;近几年则集中表现为在城市就不了业就转去考研,或者低工资、零工资就业也不肯转向较小城镇,在城市把自己当文盲跟民工竞岗等等,都是“城市依赖症”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怕物质生活“断奶”

  出国留学就不回国,进城读书就不回乡,为了生活放弃事业的人多了,多得成了现象、成为气候时,“垮掉的一代”也就形成了――很不幸,很多大学生正加盟其中。由此可见,“城市依赖症”根本不是依赖城市,而是依赖城市养尊处优、奢侈享乐的生活:几年大学读下来,真本事没学多少,吃饭店、穿名牌、用高档都习惯了,肯德基、KTV、网吧离不了了,睡懒觉、夜生活都学会了……小城镇、乡村没有这个条件,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一下子“断奶”,他们活不下去的。

  正方

  只有“自由选择”没有“城市依赖”

  作为一种就业现象,大学生更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愿意下到农村,的确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这是否就是所谓的“城市依赖症”,却是大可商榷的。我们必须承认,城乡差距之大是惊人的,人们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异同样惊人。如果用年数来标示,也许是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如果用地域来类比,一个也许已经处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另一个却仍然陷在西非的泥潭里。鉴于此,“城市依赖”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而并非“不可思议”。需要担忧的不是大学生的就业理性,而是依靠公共投入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城乡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所以说,“城市依赖症”只是一个伪问题。

  不要轻言“垮掉的一代”

  用“垮掉的一代”这个具有浓烈历史色彩的词组来称呼处于就业困境中的中国大学生,实在是不太负责任。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众多原因中的确有着结构性失业的因素。但是,“结构性失业”的苦果又怎么非得大学生独自来吞呢?简单地引导毕业生走向乡村小镇就能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难题吗?大学生就业难,从更宏观的背景看,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比如非公经济的发育依旧不足,难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比如大学招生数量的非常态“跳跃”,等等。就部分大学生而言,如果专业合适,如果志趣如愿,都是可以考虑选择离开大都市去寻找合适岗位的。而对于坚持留在都市里寻梦的青年,也不必一棍子打死,似乎留在大城市就是贪慕虚荣,留恋富贵,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大学生“城市依赖症”的七种表现

  

  缤纷的六月注定是热闹非凡的,尤其是对于众学子们来说。中考是这个月,高考是这个月,招生是这个月,毕业也是在这个月。六月是和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一个月。

  大学生习惯了躺在学校舒适的床上,拿着父母的钱过着潇洒的日子,如今,毕业了,也就失业了,去掉了在校生这个头衔的同时,也就去掉了一些依赖。他们不能再赖在学校里不迈入社会,不去尽一个公民的义务,他们不能再赖着父母,不去尽为人子女的孝道。

  可他们仍然还是在依赖,他们依赖城市。考进大学的时候,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城市,有农村,有富裕,有贫穷,当他们毕业的时候,他们就都成了城市人,众多的大学生就象一个个白白的馒头,把城市当成了笼屉,挤在一起发酵。他们得了“城市依赖症”。大学几年,他们学到了什么真本领我不知道,可他们习惯了呆在城市里养尊处优,奢侈糜乐。

  如此说来,他们依赖的不是城市,是城市里享乐的生活,我们的高校在培养奢靡的一代,而我们的大学生,他们离不开城市的一些生活,那些生活在农村是没有的。

  一、网吧离不了。在全民皆上网的现在,还有不会上网的大学生吗?没有。那被网络套住,困住,深陷网络游戏,哪个阶层占的人数最多?当然是大学生。他们没钱吃饭可以,没钱上网不行;不进课堂可以,不进网吧不行。

  二、名牌离不了。在大学里,男女大学生对名牌服装,名牌shoes,名牌化妆品的觑视程度绝对超过对知识的渴望。

  

  三、饭店离不了。不是农村没有饭店,农村饭店的前身那叫“小吃铺”,“小吃铺”里没有豪华的装潢,没有获得过国家级厨师证书的大牌厨师,只有可口的家乡饭菜,它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们的嘴巴,还有面子。

  四、肯德基离不了。肯德基天生是属于学生的,进那里,不是为吃饱,是为了吃风格,吃情调。没人会在意那里面的署条含量严重的超标。

  五、KTV离不了。这是一个娱乐的年代,K歌是娱乐时尚的最好证明,看看我们的超女们,他们K的多么鲜明个性,大学生们,这些前卫的捍卫者和冲刺者,有什么理由不将K歌进行到死?

  六、泡MM、泡GG离不了。其实我想写谈恋爱离不了,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谈恋爱是人之常情,再者,爱情是不分农村还是城市的。而泡MM和泡GG是不同的,这里的“泡”不同于“谈”。“”谈“的是感情,而”泡“玩的成分多一些。农村,怕是没有这些MM和GG给大学生去泡。

  七、夜生活离不了。灯红酒绿的事儿多发生在夜晚,吃完饭了,K完歌了,MM和GG泡到手了,第二天的曙光也乍现了,接着该怎么办?清晨睡大觉了。农村也有夜生活,那是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平静香甜的鼾声。大学生们能受得了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有了以上所说的七个”离不了“,大学生们为何都挤在城市宁肯领低工资也不肯走向乡村城镇就找到了理由,乡下没有物质条件,没有精神享受,大学生们离开城市就象婴儿断了奶,天生的恐惧与慌乱要他们无所适从了。于是,为了这些享乐的生活,他们宁愿放弃了还不错的乡镇就业机会。

  城市依赖症-相关评论

  为“城市依赖症”说几句公道话

  

  在哀声一片的就业寒流中,大学生们却不约而同地放弃中小城镇“唾手可得”、甚至待遇丰厚的工作机会,宁愿吃野菜也要留在大都市,有人将其斥之为“城市依赖症”和“垮掉的一代”,认为“城市依赖症”根本不是依赖城市,而是依赖城市养尊处优、奢侈享乐的生活。 对此,我想为“城市依赖症”、为大学毕业生说几句公道话。

  首先,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的萎缩和劳动力被挤出,是任何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规律,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基本潮流,因此所谓的“城市依赖症”根本不是什么病症。对此,不要试图用道德的乌托邦理想和强制代替理性的现实,要充分尊重每个人选择职业的权利和能力。

  其次,与一些论者所谓“依赖城市养尊处优、奢侈享乐的生活”截然相反,今日的大学毕业生,要留在大都市的,一般都做好了艰苦创业的准备。“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间(栋)房”,宁在都市吃野菜,也不要乡间唾手可得的“月薪三千,包吃包住”,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明?而且以我本人在地市级城市工作10年、大城市工作4年的经历看,即使你职业稳定衣食无忧,要论生活的舒适与悠闲,大城市也远不如小城市。

  第三,虽然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是客观现实,但是人才到那儿却未必真正有英雄用武之地。虽然小地方也能出一流人才,但那往往只是小概率事件。对整体就业方向的把握,必须坚持大数法则。大城市机会多、工资待遇较高、发展空间大、创业成功率高、信息灵通、视野开阔、个人水平提高较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发达地区就业环境相对公平、工作环境内耗小。

  

  必须承认,时下的中国,越不发达地区越讲究权力和关系。它会形成一种内耗极大的“权力化生存”和“圈子化生存”状态,排斥异己,嫉贤妒能。近几年屡屡发现一些小城市主要官员腐败后,全县副科以上干部无一不行贿之类的新闻,实际上是中国社会“中层生态”的写照。一位朋友说:“我认识一个小朋友,北方交大毕业,回到故乡一个小火车站,那些人想办法整治她,手段很高明。她只好通过考研回北京,结果上了北大。拿到学位后说死也死在北京。”

  第四,我们已经告别了一次选择定终身的就业时代。无论选择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都必将面临着“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的现实问题。当然,第一份工作不可能定终身,会有再次选择。但是,必须考虑再次选择的成本,特别是异地再选择,牵涉到双方的工作转换、住房等一系列问题。而选择半径大、选择机会多的发达地区,这些问题大都不成其为问题。

英文释义:
相关汉字:
2025城市依赖症是什么意思、读音信息由沪江在线词典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