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开拓团的意思和发音
满洲开拓团 -简介
“满洲开拓团”向中国移民始于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夺取东北南部,随后,前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将向东北移民,作为永久占据东北的一项重要政策提了出来。日本移民政策分为“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国策移民”三个阶段。[1]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在中国东北十余年的殖民统治中,除农业移民外,还有政治移民、工业移民、商业移民、文化移民等,总人数达百万以上。
试点移民
从1905年开始,持续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最早有组织、有计划的试点移民是所谓的“爱川村”移民。从1913年开始,有着“劝业都督”之称的日本“关东州”都督福岛安正从山口县玖珂郡川下村和爱岩村搜罗移民17户,从新泻县弄来移民1户,共计18户43人移入金县大魏家屯,从川下村和爱岩村名中各取一字,将这个移民点定名为“爱川村”。与此同时,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在满铁附属地内拨出4400公顷土地租给自由移民耕种,又从满铁的守备退役兵中择人试验。从1914到1917年,共网罗退役兵34户从事移民活动。
武装移民
从“九一八”事变后到“七七”事变前,为日本向东北移民政策的第二个阶段,即“武装移民”阶段。这种移民招收对象均为在乡军人,按军队形式编组,并配发武器。日本政府之所以把开拓团作为据点,是为了配合军事侵略,构成他们的农村军事势力和武装集团。
1932年2月,日本关东军统治部制定了《日本人移民案要纲》和《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纲》,关东军特务部制定《关于满洲农业移民要纲案》,提出:“农业移民,是以在乡军人为主体,在警备上是屯田兵制的组织,具有充分的自卫能力。”
6月,所谓“满洲开拓之父”的东宫铁男大尉向日本政府提出《屯垦意见书》,主张由在乡军人为主干,编成吉林屯垦军基干队。“九·一八”事变以后,他任吉林铁道守备司令部顾问,来到长春,再次向关东军作战课长石原莞尔提出,让武装的复员军人以及日本控制下的朝鲜人前往满洲定居,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为日本关东军提供后援,“维持当地治安,抵挡苏联可能的南进。”
8月,日本第63届临时议会通过了第一次向满洲移民500名的方案,预算移民试验费20.7万日元。这种移民招收对象均为在乡军人,按军队形式编组,并配发武器。
日本向东北地区的武装移民共有五次。参加第一次武装移民团的493人于1932年10月北上佳木斯,改称“佳木斯屯垦军第一大队”,下设4个步兵中队,12个小队,还有炮兵1队、机关枪1队。
1933年4月,侵入伪三江省桦川县永丰镇屯居,后定名为“弥荣村”。1933年春,日本第64届临时议会通过第二次移民预算费。
7月,第二次武装移民493人及8名干部强入依兰县的七虎力,建立了名为“千振村”的移民点。
第三次武装移民团259人于1934年10月闯入伪滨江省绥棱县北大沟,组建“绥棱开拓组合”,后定名为“瑞穗村”。
1934年2月,谢文东在土龙山组织农民起义,打死日本移民39人。事件发生后,为了给日本移民打气,1934年11月28日至12月6日,关东军在长春召开了“第一次移民会议”,
西尾寿造在会议上强调日本向东北移民政策的“国策意义”。
1935年5月,日本拓务省制定《关于满洲农业移民根本方案》,决定自1936年起,在15年内向东北移民10万户。
10月,日本在国内成立“满洲移民协会”。
12月,在伪满成立“满洲拓殖株式会社”。
1936年2月,第四次武装移民中的268人窜入密山县城子河,190人窜入哈达河。
6月,第五次武装移民正式定名为“集团移民”,共1000户,侵入伪牡丹江省密山县,与第四次移民定居地相毗邻,共四地移驻,其中永安屯300户,黑台200户,朝阳屯300户,信浓村200户。
国策移民
从七七事变到日本战败投降,是日本向东北移民政策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国策移民阶段”。
1936年8月25日,广田弘毅内阁正式将“二十年移民百万户计划”列为日本政府的七大“国策”之一;随后,又“要求”伪满政府将其列为三大“国策”之一。
1937年8月,关东军将“满洲拓殖株式会社”改组扩大为“满洲拓殖会社”,作为日本在东北的移民活动管理机关。同时又成立以关东军高级军官及伪满大臣为成员的“拓殖委员会”,作为伪满领导移民活动的最高机关。
1939年12月,日本制定了《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被日本殖民分子视为其从事移民侵略的“最高宝典”。
1940、1941年,日本又制定了推行百万户移民政策的《开拓团法》、《开拓协同组合法》和《开拓农场法》,合称“开拓三法”。
为了稳定移民,日本政府决定组织一批少女前来与移民成家。1934年9月,第一批武装移民的“大陆新娘”到达了哈尔滨。
1939年1月8日拓务,农林,文部三省联合提出送出“大陆新娘”一百万人计划。同年2月日本众议院通过了在全国各地培养“大陆新娘”的建议桉。
1940年日本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开拓女塾”。来自日本各地的少女经过短暂的培训,陆续送到了中国。
据统计,截止于1945年战败被日本政府送到中国的日本移民达到了155万人,其中包括27万农业移民。
移民核心
日本向东北百万户移民计划的核心,是从1937年开始,20年内向东北移民百万户500万人。
20年共分四期,每期5年,第一期1937-1941年,计划移民10万户(甲种移民6万户,乙种移民4万户);第二期1942-1946年,移民20万户(甲种移民12万户,乙种移民8万户);第三期1946-1951年,移民30万户(甲种移民14万户,乙种移民16万户);第四期1952-1956年,移民50万户(甲种移民18万户,乙种移民22万户)。
其中甲种移民又称“集团移民”,系指由日本政府予以优厚补助并直接受理的移民。乙种移民又称“自由移民”,是指日本政府予以微薄补助、主要依靠民间实行的移民。日本采取了“分村分乡”移民的形式,即把日本国内的一个村或乡作为“母村”,从中分出部分农户组成“开拓团”,移到东北后建立一个“分村”或“子村”。“分村分乡”逐渐成为日本向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本内容来自:查字典(www.chazidian.con),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