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之钟是什么意思
末日之钟-简介
2002年2月27日在美国芝加哥拍摄的“末日之钟”,指针距离零点还有7分钟。
末日之钟(末日时钟、香港称世界末日钟;英语:Doomsday Clock)是一虚构钟面,由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于1947年设立,标示出世界受核武威胁的程度:12时正象征核战爆发,杂志社因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前或拨后,以此提醒各界正视问题。2007年,科学家首次把全球变暖的危险与核威胁并列,警告人类面临的威胁。
参与研究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的美国科学家1945年创立《原子科学家公报》,主旨是反对使用核武器。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标志着第一次核时代的来临。两年后,这家杂志设立了“末日之钟”,警告世界面临紧急的核威胁。
“末日之钟”表盘上只有4个圆点,划分从23时45分至零时的15分钟。每次调整“末日之钟”,决定由《原子科学家公报》董事会做出。自杂志创立以来,董事会集合一批卓越的科学家、政策专家,每次做决定,他们还与杂志的赞助者委员会商议。霍金便是赞助者委员会现任成员之一。在董事和赞助者中,至少包括1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时钟设立之初正值冷战,分针距离子夜仅7分钟,其后根据世界局势及爆发核战的可能而变动,幅度由《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委员会决定。但时钟有时未能及时反映实况,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濒临爆发核战,当时委员会却没有拨动时钟。
末日之钟-调整
“末日之钟”表盘上只有4个圆点,划分从23时45分至零时的15分钟。每次调整“末日之钟”,决定由《原子科学家公报》董事会做出。自杂志创立以来,董事会集合一批卓越的科学家、政策专家,每次做决定,他们还与杂志的赞助者委员会商议。霍金便是赞助者委员会现任成员之一。在董事和赞助者中,至少包括1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末日之钟”最初设定在零时差7分,近60年指针一共调整了近20次。
1949年 - 苏联试验原子弹。距离子夜仅3分钟(拨前4分钟)
1953年 - 美国和苏联在9个月内反复测试热核装置。距离子夜仅2分钟(拨前1分钟,迄今最近子夜的一次)
1960年 - 科学研究合作增加、公众对核武认识加深。距离子夜7分钟(拨后5分钟)
1963年 - 美国及苏联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限制核试暴露于空气中,距离子夜12分钟(拨后5分钟)
1968年 - 法国和中国取得及试验核武(分别在1960年及1964年),同时中东、印度及越南爆发战争。距离子夜7分钟(拨前5分钟)
1969年 - 美国国会确认核不扩散条约。距离子夜10分钟(拨后3分钟)
1972年 - 美苏签署SALT I及反弹道飞弹条约。距离子夜12分钟(拨后2分钟)
1974年 - 印度测试核子装置、SALT II陷僵局。距离子夜9分钟(拨前3分钟)
世界末日钟再拨快
警示核武威胁与气候变暖1980年 - 美苏谈判无进展、民粹主义战争及恐怖主义活动增加。距离子夜7分钟(拨前2分钟)
1981年 - 军备竞赛升级,阿富汗、南美及波兰的冲突。距离子夜4分钟(拨前3分钟)
1984年 - 里根执政,军备竞赛再升级。距离子夜3分钟(拨前1分钟)
1988年 - 美苏签署协议,消除中程核武,双方关系改善。距离子夜6分钟(拨后3分钟)
1990年 - 柏林围墙倒下,东欧反共运动成功,冷战近尾声。距离子夜10分钟(拨后4分钟)
1991年 - 美苏签署START I。距离子夜17分钟(拨后7分钟,迄今最远离子夜的一次)
1995年 - 环球军费开支达冷战水平、苏联遗留核武的处理问题。距离子夜14分钟(拨前3分钟)
1998年 - 印度及巴基斯坦争相测试核武、美俄就裁减核武出现问题。距离子夜9分钟(拨前5分钟)
2002年 - 全球裁减核武进展缓慢、美国宣布有意退出反弹道飞弹条约、恐怖分子试图取得核武。距离子夜7分钟(拨前2分钟)
2007年 - 气候转变增加核子应用,或间接助长使用核武。距离子夜5分钟(拨前2分钟)。2007年1月13日,该杂志宣布会于2007年1月17日拨动时钟,以反映全球核威胁增加的情况。委员会将气候转变的因素一并考虑,因为他们相信气候转变会助长核能应用。其中一个推测为气候转变导致食水短缺,从而引发战争,由此间接增加使用核武的机会。
2010年 - 2010年1月14日,美国纽约,“末日之钟”的分针再次进行调整,从距离象征末日的7分钟调整到6分钟,警示核武威胁与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