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墓的意思和发音
司马光墓 - 司马光生平介绍
司马光(1O19――1086),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宝元元年进士,世称涑水先生,宋哲宗时名相,谥温国公。宝元进士,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坟茔位于今夏县水头镇小晁村北侧一华里,背依鸣条岗,前临故都安邑,方圆平旷疏阔,阡陌交错。北望稷峰,高峻挺拔,南眺中条,瑶台献瑞。茔地现存司马光及父兄亲属墓冢封土堆十三座,呈有序排列。茔地东侧有温公祠堂,主殿五楹。殿内原有司马光及先祖四代塑像,现已无存。元佑三年,宋哲宗为了表彰司马光的大节元勋,敕令翰林学士苏轼撰写神道碑文,并御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碑文详述了司马光的家世与生平。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宋哲宗令将原碑推倒。金皇统年间,夏县县令王廷直重新镌刻原碑文嵌于壁间,僧人圆珍出钱财建神道碑堂加以保护。遂名杏花碑,惜已剥蚀难辨。明嘉靖三年,御史朱实昌复镌苏文于碑上,立于旧龟趺,冠以旧额。现矗立在司马光墓前的《忠清粹德之碑》高大绝伦,堪称三晋第一碑。另茔地还保存宋至民国碑记三十余通。
司马光墓 - 司马光墓
司马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条冈。
司马光墓位于夏县城西12公里处,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90米。墓地坐北向南,分为陵园、祠茔和余庆禅院三部分。大门外有一座碑楼,建于明嘉靖年间,内有著名的“司马温公神道碑”,碑文为苏东坡所车,记载了司马光一生的功绩。在温公祠堂的司马光大殿内悬挂有几十幅画像,描绘了司马光的一生。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历史帝国
位置
一代名相、史学家司马光的墓地地位于夏县城西 12.5公里的水头镇小晁村北侧,东西长302米,南北宽190米门占地面积近百亩,这里背依鸣条岗,前临故都安邑(禹王城),地势开阔平坦,阡陌交错。北望稷山,南眺中条,可谓详瑞宝地。
布局
大门外东南方面的碑楼。碑楼高耸,里面藏放巨碑一通。碑楼是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瞻仰司马光陵墓时修建的。碑楼檐柱上刻有清代楹联一幅:“粹德辉煌流涑水,精忠发越秀峨眉”。碑身厚硕高大、螭首、龟趺,三者相加高达9米,堪称“华夏巨碑”。碑文的全称是“司马温公神道碑”,额上镌刻宋哲宗赵煦御篆的“忠清粹德之碑”六个大字,碑文为苏东坡撰写,共2146字。记述了司马光一生的功绩和家世。
近景
进入陵国大门,正面建筑是温公祠堂。祠堂内有碑亭,著名的“杏花碑”就完好地保存在这里。祠堂正面是司马光大殿,面阔5间,里面原有温公四代塑像,可惜毁于50年代。现在的祠殿内,四壁悬挂几十幅反映司马光一生功绩的人物画,书架上放置线装的《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书籍。殿内中央有司马光石刻画像,并且刻有司马光自题诗:“黄面霜髭细瘦身,从来未识漫相亲;居然不肯市朝住,骨相天生林野人”。
司马光墓及祖茔松柏成荫,古冢交错,石刻遍地,一派肃穆古朴气氛。墓地前翁仲分列,石羊石虎雄卧于神道两侧。正中墓地安放着司马光父子,中间为司马光父司马池之墓,左侧为司马光兄司马旦之墓,右侧为司马光之墓。其余墓葬为司马光曾祖、祖父,以及族人的坟冢。基地上保存有宋碑4通,明碑2通,其中以上安石为司马光叔父司马沂撰写的墓表最为著名,文辞流畅,笔力工健,属北宋时期珍贵文物。
余庆禅院是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敕建的香火寺,亦称“余庆寺”。院内建正殿5间,两侧为僧舍廊庑。大殿内供金妆大佛坐像3尊,高达3米有余。佛坛中央坐毗卢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像前配有护法、韦陀、侍童。两侧原有十六罗汉,现存12尊。整个造像神态端座,气宇轩昂,手法精湛,颇具宋代风格。院内东廊房陈列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司马光的碑铭拓片,司马光像刻石是明代嘉靖年间依据宋代画像摹刻而成,这里还有近现代著名书画家的诗赞和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