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率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
生态效率(生态文明水平)是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它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其中“产出"是指企业生产或经济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投入"是指企业生产或经济体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及它们所造成的环境负荷(EnvironmentalLoading)。
生态效率-背景
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概念提到全人类发展的议程。
在中国,2005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高度出发,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以生态有效的方式满足人的需要。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型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测度公式 EEI=GDP/地区生态足迹
EEI为地区产生单位生态足迹(指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总体冲击,生态足迹等于生产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其废弃物所需要的有用土地的面积)所对应的地区生产总值,它与GDP成正比,在生态足迹一定条件下,GDP越高,其水平亦越大;与生态足迹成反比,在地区生产总值一定的情况下,生态足迹越小,其水平越高。EEI由普遍公认的GDP和生态足迹两个指标直接合成,原理简明、计算方便,易于应用。因此,它是一个表示经济发展的综合生态文明程度的合适指标。
测试结果
通过测算,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水平排序如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天津、广西、山东、重庆、四川、江西、河南、湖南、(以下为全国平均水平线下)湖北、海南、安徽、陕西、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辽宁、新疆、云南、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山西。
生态值及其影响
生态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西、内蒙古、宁夏、辽宁、上海是最高的五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广西、四川、江西、安徽、重庆是最低的五个省市区。最高的山西是最低的广西的4.5倍。观察可知,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山西和内蒙古在第一梯队,远远高出其他省份,接下来宁夏、辽宁、上海、天津相对较高,数值为9以上,随后的省份平滑下降,相对连续。另外,除青海外,所有其他地区生态足迹均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明显。这反映出,中国生态面临巨大压力。
从生态足迹的构成看,其中,能源地占到71%左右,说明能源的消耗是经济活动对自然造成冲击的最主要方面,要降低一地的生态足迹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降低单位经济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提高利用效率。其次是可耕地和草地,占到18%,这是和人类的生活消费有直接关系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总是在不断上升的,因此这部分消耗也是稳中有升。各个省市区生态足迹的构成虽然有差别,但差别微小,与全国情况相似。
生态效率-水平组
根据测算结果,将中国所有的省市区分为两级六组,即:生态文明水平较全国高的等级,包括以下最高水平组、高水平组和中高水平组的14个省市自治区;生态文明水平较全国低的等级,包括分布于以下中低水平组、低水平组、最低水平组的16个省市自治区:
(1)最高水平组:北京。
在所有省市区中,北京的EEI值最高,且领先程度大。北京的人均GDP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而生态足迹的水平却排在全国第10位,并不高。所以综合起来看,北京的生态文明水平最高,经济发展是最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
(2)高水平组: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天津。
这些省市在排序中属于第二梯队,它们全部是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GDP水平高,但同时相应的生态足迹的水平也排在全国的较高的水平。这些省市区相对落后于北京,但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中高水平组:广西、山东、重庆、四川、江西、河南、湖南。
从绝对值上来说,这些省市区EEI值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山东为沿海地区外,其它均为中西部地区。
(4)中低水平组:湖北、海南、安徽、陕西、黑龙江、吉林。
这些省份所处的梯队虽然属于中游,但已经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了。
(5)低水平组:青海、河北、辽宁、新疆、云南、甘肃。
这一梯队已经属于绝对地落后了,在全国属于低水平。这里既有西部经济落后的省份,又有东部的河北和辽宁两省。
(6)最低水平组:内蒙古、贵州、宁夏、山西。
单纯从EEI的数值看,这四个省区是最落后的。但落后的原因却很不一样。山西的落后最主要的是因为其生态足迹太大。而宁夏和贵州排名靠后主要是因为其经济发展本身太落后。总之,这些省区在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区。
区域分布
生态文明水平最高水平组的北京和高水平的六个省份全部是位于东部地带,显示东部地区总体上的生态资源利用效率处于领先水平。但仍有东部省份处在中低水平甚至是低水平,比如河北省和辽宁省。处在中高水平和中低水平的13个省份中有8个中部省份、3个东部省份和2个西部省份,大部分的中部省份都处在中游水平,发展较好的重庆和四川等西部省份同样处在此列。而低水平组和最低水平组的10个省份中有6个西部省份、2个东部省份和2个中部省份。这表明,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划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生态文明水平的空间分布。
其次,按照EEI是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将所有省市区分为两组,中国生态文明水平较高的集中连片地区包括四块,即:京津地区、黄河下游沿岸地区、华东华南沿海及江南丘陵地区、川渝地区。其它地区生态文明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
生态效率-决定因素
首先是GDP、人口规模。理论上说,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地区人口和经济规模越大,生态文明水平就会越高。但是相关分析表明,这种正面影响并不大。
其次是人均GDP、劳动生产率。由于在不同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条件下生态效率不同,生态文明水平与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即在其它条件一定情况下,地区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越高,其生态文明水平越趋于较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其生态文明水平是趋于明显改善的。
第三是经济服务化。第二产业是物质的经济,而第三产业是相对去物质化的,所以可以预见,经济服务化率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率越高,生态文明水平亦会趋于较高。相对于经济快速服务化的省份,那些工业仍占较高比重的省份的生态文明水平就要明显低很多。
第四是城市化水平。生态文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是密切正相关的,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此外,家用汽车的拥有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对生态文明水平的影响途径是多方面的。从统计结果来看,生态文明水平和家用汽车拥有量的相关性为比较显著的正相关。
第五是经济活动能耗。生态文明水平与万元GDP能耗、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呈显著负相关的。启示是:利用技术创新降低能耗,发展循环经济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六是人均生态足迹。在经济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地区人均的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均消耗的能源和对环境的影响较大,生态文明水平也就越小,但这种相关性并不显著。
生态效率-排序原因
首先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考虑。2008年下半年发生金融危机以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是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全球性战略任务。当前,美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都非常强调ET技术(能源环境技术)、低碳经济等一系列绿色发展方式,中国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十分强调了节能降耗减排,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现在对中国各个省区进行生态文明排序,有助于改变中国目前各个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只一味、单纯地强调GDP的倾向,将有助于各个地区的发展方式向生态文明的方向转变。
其次是指标完善方面的考虑。关于地区的生态文明的程度,国家实施节能降耗减排以来,主要强调用万元GDP能源消耗指标去衡量,这个指标非常重要,但是还不够全面,于是就考虑用单位生态足迹所支持的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在生态上是否文明,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衡量各个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