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电击疗法是什么意思和近义词
网瘾电击疗法 -简介
网瘾电击疗法,由杨永信开创,在网瘾孩子太阳穴或手指接通电极,让1~5毫安的电流通过脑部,用这种刺激来治疗网瘾。
实际上这种以电击方式“惩罚”网瘾患者的做法,称为电刺激厌恶治疗(aversion therapy) 厌恶疗法是通过惩罚性刺激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是心理治疗中的行为治疗方法。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立即给予一定的刺激,使患者产生痛苦的厌恶反应,如给予电刺激、药物催吐等,在不良行为与厌恶反应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最终使患者放弃原有的行为。
电刺激厌恶疗法,就是将被治疗者的不良行为与电刺激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这一不良行为出现就予以电刺激,使被治疗者产生厌恶体验。可用于治疗酒精依赖、性变态行为等。
疗法现状
卫生部在其网站上发布《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对近期各地出现的“网瘾电击疗法”做出暂不宜应用于临床的研究结论,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该项治疗。
针对近来,广受社会关注的“醒脑电击疗法”治疗“网瘾”,卫生部专门组织专家就该诊疗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和论证。
专家一致认为,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国内外并无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暂不宜应用于临床。
卫生部要求各地根据专家讨论意见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停止辖区内有关医疗机构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临床应用。若开展科学研究,应按规定申报,经批准后须充分尊重受试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收取相关费用。
网瘾的界定
这些接受“电击治疗”的孩子基本都是被父母强行押制或欺骗到该治疗中心的,在这种前提之下,医生会默认为孩子的话不具有可信度,而只听从其父母的一面之辞,因而问题就会转变成“父母是否有能力为网瘾下定义”。试问有几位父母是心理学专业或精神医学专业毕业?当他们把孩子强行押制到治疗中心时,有几位不是已经具有主观认知?家长主诉孩子“病情”时,有几位是客观且百分之百可信的?
从医生角度来看,现代医学对于精神病的研究已经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但是对于“精神疾病”依然没有明确的界定指标。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名叫萨斯的精神病学家,只凭借主诉“耳边有砰砰声”,就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并被关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长达数月之久。一个正常人可以轻而易举的变为精神病人,一个正常孩子被认定患有“网瘾”又能有多难?更何况主诉“病情”的还不是本人!
科学性
“网瘾电击疗法”实际是指:电刺激厌恶治疗,这种方法通常应用于精神病患者,如酒精依赖、性变态等。这种“治疗”性质更接近于惩戒。当病人产生某种变态的精神需要时,对于电击疼痛的恐惧会使病人强迫自己放弃不正当行为。也就是说,该治疗所是在用“惩戒对社会安全造成威胁的精神病人”的方法来惩戒患有网瘾孩子。国外最新的一项戒毒技术也采用了电击疗法,不同的是,这种电击疗法的作用部位是在人脑的海马区,通过电击使海马区的“毒瘾记忆”丧失,从而戒掉毒瘾。这种电击没有疼痛,只是会造成失忆,相比前一种方式显然更加人道,也更加接近于“治疗”而不是“惩罚”。
治疗效果质疑
如果孩子真的有网络成瘾的问题话,那么这种“瘾”应该与“毒瘾”相类似,存在极大的“复发”的可能性。如果孩子在“治疗中心”,出于对电击疼痛的恐惧,谎称不会再上网,使医生和家长认定孩子已经好转,从而脱离“治疗中心”再度走上社会,那么只要脱离父母掌控,不再被父母抓住并押送到医院,就不会再有被电击的可能。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永远是未成年人,当孩子满18岁后,当父母没有能力再把孩子押送至“治疗中心”的时候,谁能保证他们不再上网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