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对与错——《三国演义》读后感
尔虞我诈是三国,分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题记
从小到大,读过最多次的书就是《三国演义》了。从小时候看的画册一直到长大后阅读的书籍,再到后来,学了些文言文,就一直在读它的原著了。因为它任何一个版本都不及原著来得让人震撼和感动。
说起对《三国演义》的看法,或许只能用“残酷”二字去形容。毕竟在我们这个极力抵抗战争的国家和社会中,是永远无法体会到那个时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我记得我从小就是从拜诸葛亮先生的,尽管他没有那些武将所拥有的强大战斗力,但他拥有许多人所没有的智慧和谋略。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对人物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所以我选择了阅读原著。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不曾发现的人物的优秀品质。我原本是非常不喜欢孙权这个人的,但后来我明白了,其实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兄弟,一个柔情的硬汉。他在自己的好朋友和手足大去之后,也忍不住眼泪哭泣。那时候的他就像个孩子,不像在战场上那样威风凛凛,而只是一个失去最喜欢玩具的孩子一样大哭着。
那时,我才知道,那长年战争的时代,也是有感情的。五虎将的兄弟之情,诸葛亮和黄月英之间的夫妻之情,以及王允对貂蝉那视如己出的父女之情。只是,在那个年代,即使有再多的“情”,也终会破灭,因为在那个纷争的时代,有野心的人实在太多,也有许多的责任需要去承担和背负。孙权的这种对兄弟的感情却让我想起了曹丕因为担心自己的弟弟曹植会威胁到他的王位而故意刁难他,甚至险些害死他。我始终不明白,这种身上流着相同血液的人,为什么不惜手足之情,他们为了什么?是金钱?还是地位!
在《三国演义》中,给我留下相当深印象的人,是周瑜。过去的我一直认为周瑜不过是一个才谋输给诸葛亮的失败者,他一次次的失败只会让我对他的印象变差,而我,却一直忽略了他每次失败后的感情,他毕竟作为一个国家的军师,三番五次的让自己的国家输了战斗,想必他一定肩负了非常大的压力。他在死之前喊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让人忍不住落泪。他让人觉得悲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很可悲,只能怨天不对自己好些,却不懂命运只能有自己去改变。但我们又能批判些什么呢?我们毕竟不曾经历过这样的战争。那个时代的伤与痛,我们有了解了些什么呢?
周瑜死后,诸葛亮明明非常高兴,在周瑜的墓前,却装作十分悲伤的样子。读到那里,我第一次觉得诸葛亮其实也很虚伪,但,这怪得了他吗?一旦你投入百分之百的真心,收回的可能就是背叛、谎言。真心的付出能得到多少回报?我不知道,可能只能得到一个支离破碎的江山吧,大家用献血守护的国家,最终不还是被侵占了吗?我只能庆幸,我没有活在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用一句话说就是:“我不杀你,那刀上滴的血,就是我的。”
南派三叔曾在他的著作《沙海》中写到过这么一句话:“我不以最深的城府去面对我所应该面对的一切,而他们却以最深的城府揣测我的一切。变化的不是自己,而是旁人的眼光。”有些仇恨就如同一个圆圈,冤冤相报又怎样在何时才能了解?而在这时代中的是与非,正与邪,又有谁能做到和平地去化解这一切?答案是没有。满腔的热血换来的只是伤与亡,是知道谁是对的,而谁又是错的呢?
在这战场上,孰是孰非,又有谁会在意呢,将领和士兵一心想着战争的胜利、国家的荣耀,以至于后来都不知道再为谁卖命,而卖这命,又是否值得。所以我认为《三国演义》是残忍的,却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那战争所带来的悲哀。
我想了许多问题,只是无法得到想要的答案,只是忍不住将书又读了一遍又一遍。在每次读书的过程中,我又会提出新的疑问,也会去思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是因为年纪尚轻的缘故,许多事我还无法解答,我想着就是《三国演义》广为流传的原因了,因为它暴露了太多过去社会的混乱以及战争带来的伤害,让人不禁去想:为什么世上会有战争?为什么人们不能和平共处?为什么好好的生命不去珍惜反而要去被白白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