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有感


《围城》这本书初中就有读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忘了大致的内容,趁着国庆假期期间,我又拿起了这本书,细细的重温当时的回忆,让我对这本书又有了新的看法。

《围城》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描写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知识分子,如空虚的赵幸楣,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心计很重的孙柔嘉,虚伪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在看似讽刺的语言中,却又述说着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凄凉。[2]

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钱钟书先生很具有观察能力,把每个人都写得那么真实,真实的令人咬牙切齿。尤其是当读到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在学校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坏主意的时候,我简直要读不下去了。读完了之后,我也突然觉得他这个人很讨厌,整本书没有哪一个地方没有耍讽刺的。让我觉得这个社会真肮脏,可社会虽然肮脏也没有这么肮脏,情人间的暧昧;情敌间的仇视;同事间的互相欺骗;夫妻间的复杂心理等,作者把这个世界写得好丑恶。[2]

我想,钱钟书一定是个“愤青”,所以他才会那么看不惯这个社会。可当我再回过头来细想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何尝不是这样?面对社会的压抑文人墨客们拿起自己的笔写下这种令人“徘徊的忧伤”,一种真实的写实[2]

看围城,虽然已看过一遍。但是当你读第一遍时就不会觉得陌生,而是有一种身临其近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若影若现。使你对它不再陌生。[2]

另一方面,也正是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功底非常深厚,才能把人物写的非常真实,令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丑恶的人物性格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例如方鸿渐在留学期间,不学无术,最后无耻的买了一张假文凭来充数,好回国找个工作混饭吃。这不正是像当今的社会风气一样的吗?如今也有很多人用假文凭来谋取利益。《围城》里面的人物个个都表现出一定的缺点,这也正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啊!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我个人认为是最富有精华的一部小说。钱先生所用的比喻非常精妙,有一种很好的表达效果,让人觉得酣畅淋漓!我觉得:那个时代的语言,要远远比我们现在的语言智慧的多。看了很多遍下来,而且是拿起书来随便看上一章,讥讽、嘲弄之意在比喻之中传达得淋漓尽致。那是韩寒《三重门》远远比不上的。[2]


《围城》中我个人比较喜欢赵辛楣这个人物——知世事却不世故,智慧又不算计,处世灵活却够不上圆滑。[2]


我们的生活中“围城”随处可见。总有一个“城”把我们“围”着。“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书中的人物也只能城外看着城里生活,城里看着城外生活了,却让读者看尽城里城外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2]

[2]

从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哲理。这些意思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去感悟。[2]

最后,文章的结尾也让我记忆深刻,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让大家来看看吧。[2]

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佳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