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读后感500字(一)

《老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主人公老王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但他善良淳朴,临死前一天还亲自为作者送香油和鸡蛋,表示感谢。而作者也曾接受过老王很多帮助,所以她写下这篇散文来纪念老王以及对他表示赞扬和同情。

老王虽然穷困潦倒,但他尽力去为作者一家人提供帮助,从送冰和送钱先生看病这两件事中就能够体现老王心地善良,老实厚道。在那个动乱的时期,老王诚心帮助作者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他的雪中送炭令作者感动,也让我们感受到质朴的温暖,他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可能会被批斗,更没有打算谋取任何利益,正是他的这种可贵的品质,让每一个人都能记住他--一个默默无闻又淳朴憨厚的老人,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就是这样一位穷苦的老人,临死之前仍然对作者心怀感激,亲自艰难地带病给作者送来香油和鸡蛋。虽然这些都微不足道,但我们能感受到了老王的知恩图报和极其纯朴的心灵,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心酸和感动。老王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他的精神品质却是许多人不具备的,他寡言少语,却总是尽力地给予别人帮助;他生活贫苦,但从不欺诈别人,缺斤少两;他拥有不幸,可他却想自力更生,不接受别人同情的施舍。我们在生活中应该给予像老王这样的人更多的关怀,维护他们的尊严,学习他们的品质,而不是去轻蔑他们,或者用金钱侮辱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也同样要从老王的身上学习这种舍已为人的精神,尽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来自于身边人的真诚关爱。


老王读后感500字(二)

杨绛先生的《老王》,我很早就已经读过。

第一遍是粗略的看过,满心的感觉就是一个“好”,但究竟好在哪里,我却说不出来,那时的感觉真的就像性急的猪八戒狂吃人参果,大嚼大咽,还来不及细品其中的滋味。

第二遍是听说有人要用此文来上公开课,翻开借来的课本,细细地读了一遍,然后洗耳恭听。不能说别人上的不好,但当上课人充满激情地说,“杨绛先生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心里却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同情”是什么意思?同情往往是居高临下的,带有某种先天的心理优越感,说句不中听的的,是一种施舍的情感。杨绛是何许人也?她会用这样的情感来对待别人吗?

第三遍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夜深人静之时,又一次翻开这篇文章,用心地品味了一遍。也许是寂静的夜终于沉淀了纷乱的思绪,心弦被悄悄地拨动了。一个问题泛上心头:“杨绛先生为什么要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愧怍”从何谈起?回想公开课上,授课老师也提及这一句,并由此引申出了对主题的探讨:“对普通劳苦民众的同情”。我却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这一句的确是理解此文的关键句。但引申的具体内容我不能同意。这种“愧怍”并不是源自于“同情”!

那么到底是源自于什么?心头似乎一瞬间涌现了千言万语,待要捕捉,却又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底是什么呢?我长长地叹了口气,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什么杨绛先生会感到愧怍?愧怍就是惭愧,她为什么会惭愧?不可否认的是,老王的苦难、不幸与她并无关系,况且她自己也并不是一个“幸运”儿!苦思之下,突然一个词跃入脑海“无辜负疚”!就是它了!


老王读后感500字(三)

这个双休日,姜老大让我们读一篇文章--《老王》,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使我印象深刻,看似无道理,其实隐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我”时常坐老王的三轮,他几乎没有亲人,有一只眼是瞎的,因为这个,所以乘客不愿乘他的车,但是在“我们”熟识的当中,他是最老实的,而且他乐于助人。后来老王得了病,“我们”送钱给他,他却坚决不要,千言万语他终于拿了钱可还不大放心。后来他病越来越严重,老王在自己生病的情况下,把新鲜的鸡蛋和香油送给了“我们”,却没有告诉我们病情,也许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要在生活的最后时刻来感谢曾经一直关心和照顾他的人吧。

记得其中有一句“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其实不是鸡蛋数不玩,而是因为老王沉甸甸的情谊数不清哪!

文章不仅是为了表现出老王的无私和善良,其实真正要体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啊!

老王是一个不幸者,可是也是人哪!可怜他就等于是侮辱他,歧视他呀!文中就有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就是整篇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