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海明威的作品我没读过很多,因为学习的原因,没怎么看过他的其他作品,说得上来的,就这一小本《老人与海》了。

说我读,也不是细读,只是浏览,而且,看书评比看内容要细致(汗)。这倒不是内容不好的原因,而是习惯,因为怕自己失去了看书的重点。

好了,废话就不多说了,既然是写类似“读后感”这样的东西,那就直接进入主题好了。

先说一下内容吧。虽然我也不愿意介绍,因为麻烦,可是总有没看过的朋友,就给你们一个梗概好了,至于看过的,那就直接跳过咯。

古巴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在,在海上捕获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在海上耗时3天才把鱼杀死。归途中遇鲨鱼群,回港后仅剩鱼的巨大骨骼。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很热血沸腾的一句话,可是流行音乐《老人与海》里完全没有那种感觉。我不是否定那首《老人与海》,而是因为它对原作品的理解感到难过。原著作为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被海鸣威唱得与原主题相差甚远,我想知道,如果海老先生还活着,他会不会后悔写了这样一本被歪曲的大作。

当然,我不是在否定什么或者批判什么,这样对我中心的表达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不过是一时兴起,而且说到这本书,中国人一般都会想到同名的这首歌。

说实话,我很佩服海老先生的细节描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白描手法应用之熟练,从出海前的准备活动,出海后的航行,如何钓鱼,如何周旋,如何和鲨鱼搏斗都细致的描写出来,让人不得不佩服,如果没有这样类似的经历,作者如何写得出如此大作?!

海老先生后来评论这本书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写字母标出来”……作者之言,应该就是这本书的出发点了,因此,海老可谓用心良苦,当时,是19世纪60年代,全世界处于二战后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一个精神的灯塔来指引前进的方向,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海老,并不是这个灯塔,而是给人们提供前进动力的发动机,或者说是给社会这台发动机提供动力的石油。

这本书其实也可以作为一本寓言来看。读过圣经的朋友应该知道圣雅各这个人物,圣地亚哥是圣雅各的西班牙语拼法。圣雅各原来是一个渔夫,是耶稣在加利利海滨收的一个门徒。而老人没有捕到鱼的87天和耶稣经历是何其相似?!所以,如果把这本书理解成一则寓言,我想也是可以的,那就是在论述“轮回”这一人生悲剧的思想:老人,马林鱼,鲨鱼,耶稣,大海,死亡……

其实我不赞成作者的这种思想,我觉得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老人的拼搏,马林鱼的拼搏,鲨鱼的残暴,大海的无常,死亡的必然,这应该都是天经地义的,想太多反倒不好。当然,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会看的很透彻,我不是,我只是一个得过且过的穷小子。

呐,就这些了,多了我就写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