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心中无限感慨。在为成功者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为失败的英雄感到惋惜。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曹操曹孟德和刘备刘玄德。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是人都知道曹操是一代奸雄。对他的总体感觉就是一个“奸”字。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也难怪陈宫另投明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是体现他阴险自私奸诈的一面。面对杨修的才华横溢,他表现出来的只是嫉妒和狭隘的心。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自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有多少人开始刺杀这位无法无天的逆臣。虽然他们都一一失败,但也给这位狂妄自大的奸雄制造了许多恐慌。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干什么都把仁义挂在嘴边,他自己也说过,他和曹操做事风格完全相反。或许真的是罗贯中故意这样写的,毕竟刘备是汉室宗亲,以曹操的奸诈突出刘备的仁义这些可能性都存在。反正最后历史给刘备的评价都是和仁义有关。但我并不这样认为,相反我觉得刘备做人有点虚伪。当初陶恭祖三让徐州,他还再三推辞,自己已经无出可去了,想要虽然不能直接说出来,但也不用连拒绝三次这么假吧;自己明明就想夺得刘璋的益州,还非要装出一付仁义的样子,进城是还对刘璋说什么:“非吾不性仁义,奈势不得以尔。自己明明有荆州,而且早有抢夺益州之心,要是曹操的话,直接攻进去,不像刘备,事事都要留下个仁义的名声……刘备要是活在现代,我绝对看不起他这种人。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这也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曹操失了一个典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典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而且曹操还四处广招人才,在打败别人后,能将别人的猛将收为己用。例如张辽,庞德,这些都是曹操找到的,如果换了别人,早把他们斩了。而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备的手下,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后来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后来,他又在大街上遇到了专程来投靠他的徐庶,以为他是“卧龙”,便重用了他。虽然后来得知他不是,但依旧对他很信任,这点一直到徐庶归顺曹操后都没改变。至于后来刘备寻访诸葛亮,三顾茅庐这一经典的历史事件我也不在多说了。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致使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演义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曹操和刘备两人给了我很多感想:要善于听取别人好的建议,不要总是一意孤行,那样很可能导致自己最终的失败。还有就是做人不能总像刘备一样正天把仁义挂在嘴边,在这点上,我觉得曹操比刘备的人品更好一点,因为他不为自己做的事找理由....其实他们还有很多可比之处,还是让历史来做最公正的判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