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三国演义》,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方能成就英雄。《三国演义》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使我受益匪浅。

曹操,字孟德此人是我最欣赏的英雄之一,当初他本想刺杀正在熟睡的董卓,可董卓却恰好在曹操下手时醒来,倘若一般人必定吓得六神无主,而曹操却不然,他假装向董卓献刀骗过了睡意未醒的董卓,当董卓反应过来曹操早已不见踪影。这让我学到关键时刻一定要冷静,越是紧张越是会把事情搞乱。

然而曹操最令人欣赏的是他注重人才,爱才对于当时的各诸侯是非常重要的,这便是为什么曹操麾下有许多大将的原因;且曹操也很识才,能很好的利用手下各人才的能力使之发挥到极致,官渡大战中,曹操的兵力比袁绍少的多,但利用他的战术很好的抵住了袁绍的攻击,在其粮草将近时,袁绍的一员文将许攸得到了曹操的催粮信,得知曹操危在旦夕只需拖延几日,曹兵必败,可袁绍既然因为许攸的亲眷犯了法,且许攸少时与曹操是好友便不信任他,还说许攸是与曹操勾结使的缓兵之计,许攸一气之下去投奔曹操,而曹操与袁绍截然相反他听说许攸来奔,开心的连鞋子都未穿就出门迎接,最后听取了许攸的计策突袭袁绍防守薄弱的粮仓乌巢,不仅自己有了粮草还使袁绍的粮草断净,袁绍军没料到这一招袁兵都想要逃跑最终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同样爱才且又惜才还有刘玄德,他曾经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孔明下山。这些事例告诉我忠言逆耳,好的东西不会自己送上来,需要我们去虚心求得。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前虽在偏僻的卧龙岗,但心中已有天下大势,与刘备在茅庐中经典的隆中对,赤壁大战中巧借大雾草船借箭,并为周瑜反间计做了辅助正是罗贯中的神来之笔,后又火烧新野、博望坡,巧借东风,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以三寸不烂之舌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退司马懿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出山后毕生都为汉室鞠躬尽瘁,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火烧连营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不负先帝所托忠心忠议辅佐刘禅直至逝去的时候也机关算尽以木偶退司马懿。而吴国的周瑜却在孙刘联合时次次算计诸葛亮想要除掉他,虽说是周瑜出于嫉妒心胸狭窄,不过当时有这么一个人物随时可能成为自己的劲敌所以周瑜的做法也是情有可原的,而魏国名将司马懿聪敏机智,知道自己谋略及不上诸葛亮,于是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诸葛亮无计可施,五丈原之役虽中了诸葛亮的计谋险些命丧火海却被突如其来的一场雨所救,诸葛亮算了一辈子天最后被天算计了一下从而病死五丈原。因此,当我们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我建议读一读这本《三国演义》名著,读一读这本经典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