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想,什么样一部小说才能称得上一部优秀的小说,登大雅之堂,并经受时间的考验。对读者而言,要求浅显易懂,能以为一定的情感俘获人心,让人有所启迪和收获,至少是有助于打发百无聊赖的生活与苦闷空虚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讲,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好作品,除非那些艰深晦涩看不懂的以外。对于评论者而言,要求主题明确,手法技巧到位,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大意、风土人情或者时世变迁。从这个角度讲,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能够入格,符合他们的口味。对作者本身而言,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只要把想说的想写的都表达了出来,最好是依自己的思路与想法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作者真情实意地投入了,写出来的便是好作品,读者怎么读怎么想是他们的事情,一百个人会有一百零一种的观点。可多数时候,读者是另外一个作者,对作品进行在创造,之后,又以一个评论者的身份站在某一个角度或多或少有所感想。读者可以是评论者,评论者可以是作者,作者可以是读者,这三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转移,在一定的前提下甚至可以共存。所以,观点或立场必然要发生一些矛盾。

无疑,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三者都能满足的优秀小说。读的人可以一目了然,轻而易举就读出文章的主旨。评论者追根问底,不仅发掘其人文价值的关怀,更发现其叙述的与众不同。作者本身则完成可自己的依次哲学追问与求证。如他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彩绘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

小说很单纯,不是幼稚简单的那种单纯,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单纯。在一种“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到度判断的真理“的心态下,被美国民歌《老黑奴》深深打动后才萌发的写作念头。所以说,作者的写作动机和目的已不再单纯。

再看文章的内容结构。主要学小人物福贵从旧时地主之子因赌沦落为一个农民(他如果不赌,便会有龙二的下场,龙二是他的反面),历经战乱、解放、土改的种种苦难,经受亲人一个个想续从身边离去的痛苦,却没有绝望,依然顽强活着的一生。在这里,”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这里,只写小人物,没有明显的民族苦难,因为小任务具有普遍性,任何时代的变迁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最为深刻的烙印。在这里,作者用理智虚构了一个故事,体现人文价值的关怀,并不断地将读者引诱到情感的深渊,去完成他的哲学命题的求证。

在繁杂中抽取主干顺流而下的同时,穿插“我”的旁观,舒缓甚至化解小说的情绪化,使其更具有阶段性和条理性。如第一次会议在乡间遇上福贵,并由此拉开小说故事的帷幕;第二次写福贵嗜赌败家,老爹气死,家珍被迫回娘家,家道中落;第三次写祖孙三辈潦倒为农,福贵有因寻医被抓充军,在战乱中逃生颠簸(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冷山》中的男主角),老娘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