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读后感1500字
2016-09-29 09:13
《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他是一名美国作家。《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古巴渔民的真实经历写的。 小说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作者海明威二三十年代所塑造的一系列拳击手、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老迈孤独的圣地亚哥没有屈服于凶狠的马林鱼、贪婪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坎坷的命运,充分展现了人的智慧、刚毅和坚忍。“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是就是打不败他。”人与自然在这里并非只是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实则颇有惺惺相惜、息息相关的意味。 小说的全部时间非常紧凑,前后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以老人从海上归来为引子,让周围的人物一个个出场,交代了他们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热爱他,跟他在一起学习钓鱼的孩子马诺林;一对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重他,但是永远不能了解他的打渔人;一个关心她的酒店老板;老人就生活在这样的人群中,相比之下,他与众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很乐观,心胸开阔,是个经验丰富、富于冒险、充满信心、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纯朴古巴渔民。 在整部小说中大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圣地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在苍茫而神秘的大海,她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但是她有时竟会这样的残忍,又是来的这样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飞翔的鸟儿不得不一面点水搜寻,一面发出微弱而凄惨的叫喊……”,可是“老头儿总是把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施宠或者不施宠的一个女人。”虽然主人公也想到“海洋仁慈又十分美丽”,但是他所强调的是“海洋就是能够如此残忍,又是来的这样的突然,那些弱小的鸟儿只能发出微弱而凄惨的叫声。”圣地亚哥在这里流露的分明是对海洋残忍的不满,是对海燕一类的鸟儿的同情,联系当时的美国现实,当时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横行,民主与进步力量遭到疯狂的迫害,整个美国社会弥漫着疑惧和恐怖的气息。当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时,美国的共产党人却没有形成一支对抗的力量,众多的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遭受到审判和监禁,美国人民经历着空前的大劫难。作者正是在这特定的残酷现实面前,把“海燕”一类的鸟儿写成了无法抗拒风波的生灵,并把它选作受害于“海洋残忍”的代表。 小说中老人与鱼的搏斗中充满了对鱼的欣赏之情,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相通的情感使整部作品更纯净、宏远和深邃。圣地亚哥与自然的关系也主要体现在他与大海的依存又斗争的关系之上,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文化的海洋上汇合并经由海洋而输入美国,美国文化的源头也必须追溯至欧洲文化的爱情海文化,这也是作者海明威选择“大海”作为渔夫圣地亚哥生存环境的重要原因,而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非“仁慈善良”的女性才可容纳的。 其实这部小说的故事很简单,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了,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可想而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强的意志啊!但在归程中一再碰到鲨鱼的袭击,于是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但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骨和一条脊骨。虽然老渔夫没有把完整的马林鱼拖回海岸,在别人眼里是失败的,但是实际上他是成功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他那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逊色,是值得我们倡导,学习的。“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太近了,也许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主人公圣地亚哥在捕到一些鱼后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有更远大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安于现状,失去远大的奋斗目标。 作品结束在沉寂的忍耐中,在对人的盛赞中流露出淡淡的孤独与悲观,使人感到犹如一曲绝唱。而整部作品朴素,简洁,于凝练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富于寓意与象征,于素朴中表现出《圣经》一样的庄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害怕,就放弃、躲避,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努力去克服困难,打倒困难。要有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就是这部作品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