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其实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没有经历过的总让人感觉或好奇无比或深不可测,经历过后却觉得不过如此。 ——题记
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故事是从海洋中的一艘油轮上开始的,整部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从国外留洋回来。看似无限风光,其实只是挂着个海归的名号而已。一个在国外荒废了几年,归国时买了个破文凭欺骗家人,实则不学无术的青年。当他回到国内,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就这样构思在了这部《围城》里。整个故事并没有一个结尾。好像也不应该有不可能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大结局。《围城》截取了方先生的人生的一段:从回国到找工作,再到结婚,然后再讲到婚后的一段刚刚开始的生活。一个当时的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生活,就像是穿梭在城里城外。人生就是一座围城!
《围城》里的故事,虽然已经是很久远的陈年往事。但是给我的感觉还是就好象是发生在身边。方鸿渐,就好象是一个住在家旁边的邻居,能够作为旁观者看着他在尘世中沉浮。他所发生的一切,很多不都只是换了一种新的形式,然后真真切切得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吗?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在城里城外来回奔波,希望能找到一个出口。但是好像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那么奇怪,那么矛盾,不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所以很多时候后悔,很多时候不满足,很多时候觉得得不偿失。也正如那句“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好像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里做到每走一步都知道自己下一步该这么走吧。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么我对他只有瞻仰和无限的敬意。
人生是一座围城,我们又该怎样经过每一个为我们敞开的城门呢?这实在是个很让人头痛的问题。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围城面前,我们或许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去斟酌,去思考。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其实是件很折腾人的事情。
有人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这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 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种是真正大写的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 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人生就是一座围城,城内城外,进进出出。面对一圈又一圈的围城,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