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后感1000字
何时让我再想起那日的阳光人性的温暖?
——题记
文艺复兴前期,黑色的云雾笼罩着欧洲大地,也恰恰在这个时间,悲剧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一朵奇葩。一本对人性的追求,对罪恶的人性的批判。
或许吧,当时欧洲需要这样一本剧本。
主人公哈姆雷特在一切还没有发生前面,是一个对天地,人性,社会都充满希望,赞美。但是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由人文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处于现实与理想矛盾中的矛盾者,他的人文主义和他的复仇念头相互矛盾,显示出了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弱小,同时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在电影版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一出场就是一身黑衣,他曾经有一个多么美好的信仰:人类是上天多么伟大的杰作!当他的父王被密谋杀害,尊敬的母后却和卑鄙的叔父结婚!用难听一点的词来讲,这就是乱伦!而盛大的婚礼是他看到了本民族的奢侈,以哗取宠。大臣们纷纷向新王献媚,是他看到了人情的冷暖,事态的炎凉。
主人公哈莫雷特并不是完美的,不要忘记,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喜好推崇自我力量,讲求自我崇拜,他看不起平民百姓,是他无法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恰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新贵族,人文主义者为什么长时间不能进行改革,群众,对!就是群众的力量!群众的信赖。我国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没有充分调动群众力量,以至于攻打南京后,一昧的沉迷荒淫,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再来看看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群众胜过一切的道路,使党转危为安。
母亲的失贞是哈姆雷特之所以长时间不敢大胆的追求真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害怕他喜欢的女人也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背叛自己。这就是他内心萌发了一个想法:女人是不可以相信的。这种觉悟又和自己的现实纠缠起来,使他无比痛苦,不知所措。
我认为莎士比亚手下的哈姆雷特是当时丹麦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当时的英国是北欧强国丹麦的一个附属国,莎士比亚又是英国学者,所以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动乱,生活困苦,矛盾激化,挥霍浪费,资产阶级及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尖锐矛盾。莎士比亚巧借哈姆雷特之行,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不平,无情的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对欲望人性的批判,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这不恰好也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样子吗?鲁迅《狂人日记》中说封建社会的历史每一页都写著“吃人,也表现了封建制度压抑人性,欺压人性的罪恶。在我看来,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和当时文艺复兴前期的欧洲没有什么不一样!
放下哈姆雷特,看着窗外的光,一种敬意油然而生!